李爱华,济南大学1992届师化专业校友,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,正高级教师,现任青岛实验学校化学教师、科学教师、党总支副书记。曾获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师、山东省教学能手、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、济南市名师、历下区首席教师、感动历下“十佳”教师、区优秀教师、区“三八”红旗手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。
主张“教育就是唤醒和点燃,学习重在思维和实践”。曾获得首届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、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、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、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、市电教录像课一等奖、市综合素质比赛一等奖、市“一师一优课、一课一名师”化学市级优课、区优质课第一名、区党员精品课第一名。在全国国培计划骨干教师研修班、中国化学学会年会、全省初中化学新课标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专题研讨会上举行公开课。指导29位学生在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,24人在山东省化学创新实验大赛中获奖。
被聘为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培训专家、山东省基础教育科学规划专家、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化学学科兼职教研员、“互联网+初中化学”市级学科专家、青岛市义务教育新课标化学“9+1”研究小组成员、市中心组成员、区学科带头人。主持山东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、市教育科学“十一五”规划教师专项课题,参与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五“规划课题、省基础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规划课题。主编或参编四本论著,连续20年参与修订《鲁教版化学教材》,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。
带领学校教师形成了《青岛实验学校课程图谱》《青岛实验学校课程手册》《初中科学学科素养框架》《初中科学课程蓝图》等,带头进行超学科、跨学科实践探索,助力学校成功创建成为山东省新课程实验基地。
教育是信任与责任的双向奔赴
李爱华老师1992年参加工作,1996年被调入一所百年老校,2002年被调入一所当地最有影响力的现代化窗口学校,2016年被调入探索未来教育新样态的青岛实验学校。三十年,经历了两座城市四个学校,充分说明了学校对李老师人品、学识、专业能力的足够信任。
在教育的道路上,李老师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专业素养,更以行动诠释了师者的责任与担当。无论是因意外受伤导致尾椎骨裂,还是教师节不慎崴脚造成脚部骨折,她都没有选择放弃。在疼痛中,她依然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。“我的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行毕业模拟考试了,七十天后就要参加人生的第一次大考,耽误了他们,我于心何忍?”李老师只在床上趴了个周六、周日,周一的晚自习,就步履蹒跚得出现在讲台上,此后的一个多月,每天晚上,只能趴着或者侧着进入半休息状态,白天,站着备课、批改作业……无论是拄着拐杖艰难行走,还是坐着轮椅被学生背进教室,她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: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传递责任和担当。
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,而是创新
她相信“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,而是创新”,要让学生学会批判地吸收,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,教师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。随着从教经险的积累,李爱华意识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,关键在于自身的底蕴。一个教师的涵养越深,自身知识储备越足,他对学生的影响力越强。20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,每天,除了工作就是学习,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中不停转换。通过系统学习,与多位专家近距离接触,使她对新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,对课堂教学设计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此时的课堂教学,在她看来,更像一种自然的表达、一种生命的享受;此时的教学设计,也不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,而是自我、媒体和学生的综合。在新授课中她采取了“问题导探”式课堂教学模式,在复习课中使用了“学案导学、小组合作”教学模式,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。在各级各类学科统考中,所任班级的化学成绩总居兄弟班级前茅,中考化学成绩,遥居市前茅,令同行们啧啧赞叹。
“教而不研则浅,研而不教则空。”作为学校首席教师,李爱华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,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,并主编了多本学科书籍。她持续参与化学教材的修订工作,为化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2016年,李爱华加入青岛实验学校,这是一所致力于未来教育新样态的学校。她与团队一起,从0到1构建了包括《青岛实验学校素养导向的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》在内的多套课程体系,为学生提供了贯通、多元、分类的课程选择。
在课程研发修订初期,李爱华发现课程需要既符合国家标准又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。她带领全校教师优化课程的总目标,细化年级目标,让课程目标可观测、可操作。带领项目组教师从课程目标、课程内容、诊断方式等方面与课程标准再次对接,从课程实施效果反观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内容,初步构建了复合式诊断体系。
这期间,她的课堂再次发生质的变化。忘记了年龄、淡化了学科,亲自进行超学科、跨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探索,尝试通过研学实践、课堂实践、项目实践、活动实践等多种方式,引导学生“做中学”“用中学”“创中学”,通过科学学科的大概念、大主题、大单元设计课程,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显性化、系列化,为学生适应不确定的未来奠基。
提灯引路,做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者
八年来,李爱华老师见证了一片盐碱荒滩上崛起全国最美学校的奇迹,见证了课程研发路上追寻素养的艰辛和泪水,也见证了学校快速成长的幸福和烦恼。感受到了融合课程的育人魔力,看见了未来学校的模样,更看到了这所年轻学校、这群年轻人为教育的美好未来努力探索的样子。同时也渐渐感受到了肩头的责任。
因为学校教师平均年龄才30岁,大部分人没有师范教育背景,他们理念新,信心满,但对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常常迷茫甚至不知所措,当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向李老师求助时,李老师总是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搭台子、压担子、铺路子,说知论坛、行知广场、博求学堂、教育年会,各级各类的分享,每学期都达三十余场;一师一优课、优质课、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,赛前培训紧锣密鼓。为了一节公开课,与新教师磨了一稿又一稿,听了一遍又一遍,有时甚至亲自上课做示范。有老师说,每每看到B202李老师办公室的灯光,心里总是特别踏实。李老师说,“很荣幸我能成为年轻老师心中那盏信任之灯、希望之灯,我愿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,助他们茁壮成长。”
转眼间离开济大已经32年,李爱华作为第一届济大学子,她始终自视为永远的济大人,时刻提醒自己牢记“弘毅、博学、求真、至善”的校训,躬耕教育,不忘初心。最后,她祝愿每一位济大人传承“勤奋、严谨、团结、创新”的校风,发扬“艰苦奋斗、凝心聚力、追求卓越”的精神,立足本职,奉献社会,让母校以我为荣。